年代
如果各位有查一下歷史上幾個投手的ERA的話你會發現有些時期的投手看起來
就像是超人一樣, 完全壓制住打者, 而有些時期剛好相反。 例如說1903~1918或
是1963~1968的打者就被投手欺負的很慘。
1903~1918是著名的Dead-ball era, 原因有很多, 例如說:
1. 當時打者大多採用level swing。 Uppercut要到Babe Ruth開始他的打擊生涯
時打者們才開始採用的, 由於level swing的流行, 導致長打的產量小。
2. 唾液球(spitball)。 這段期間投手是可以合法的損傷球以及對球吐口水, 再加
上當時比賽都是把球打到皮剝落的時候才替換。
3. 燈光。 當時的棒球場沒有照明設施。1963~1968則是由過大的好球帶(打者
腋下到打者膝蓋)和投手丘高度所造成的。舉個例子, 投手年(Pitcher's year)裡
擊率為.3005,為美聯的打擊王。
球場
由於曹錦輝的關係, 台灣球迷對洛磯對所處的球場Coors Field也有所認識,
了解到球隊主場的所在位置對於長打以及安打的影響不少。 例如說Coors
Field是打者天堂, 道奇的Dodger Stadium是投手天堂。 造成球場屬性不外
乎是濕度、海拔、全壘打牆高度、全壘打牆深度、界外區大小、氣候...等等。
像Todd Helton(洛磯的看板人物) 生涯在主場以及客場的打擊三圍分別
是.368/.465/.666和.294/.393/.502, 標準受球場效應保護的強打者。
其他的例子像水手在99年季中從 Kingdome搬到 Safeco Field時也對陣中的
Alex Rodriguez與Ken Griffey Jr. 成績產生了影響。
Alex Rodriguez 99年前半季: .316/.398/.647
Ken Griffey 99年前半季:.310/.404/.620
Alex Rodriguez 99年後半季: .261/.325/.540
Ken Griffey 99年後半季:.255/.360/.522
聯盟
由於美聯的DH制以及整體上的競技強度, 使得美聯投手的防禦率比國聯投手
在帳面上比較差。 同樣的現象在小聯盟也是存在。 像陳金鋒之前在3A所處
的PCL (Pacific Coast League) 就屬於打者聯盟, 所以在他打擊成績沒有明顯
高於聯盟水準很多的情況下自然得不到重用的機會。 Andre也曾寫兩篇
ERA+
所以說像ERA+這種數據就被發明出來比較不同時空、聯盟、球場的投手。
大於100代表這投手是在聯盟水平以上, 小於100則是聯盟水平以下。
像Pedro Martinez在2000年的表現(ERA1.74、Fenway Park、美聯東區)
讓他的ERA+變成恐怖的285, 是聯盟史上第二、近127年來第一名(!)。
其他
其他還有像INR/BQR (Inherited/Bequeathed runs prevented from scoring),
這是看reliever的, 分析reliever替先發投手省了幾分。 譬如說MLB今年123有人
、無人出局的情況下, 正在打擊的隊伍平均得2.34396分。 假如說一個reliever
上來把下面三棒都解決掉的話那麼他的BQR就等於+2.344, 反之亦然。
RA(Run Average)。 自責分加非自責分。 以球隊的立場而言失分就是失分,
所造成的傷害是一樣的。
